参会人员




麻生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教授,从事联烯及其类似物化学方面的研究,解决了联烯在金属催化剂存在下反应活性及选择性调控,发展了从2,3-联烯酸合成γ-丁烯酸内脂类化合物的方法;建立了过渡金属参与手征性中心形成的一锅法双金属共催化的合成方法,实现了同一底物中几种碳-碳键断裂间的选择性调控,提出了杂环化合物的多样性合成方法。






鄂维南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数据研究院院长,从事机器学习、计算数学、应用数学,及其在化学、材料科学和流体力学中的应用,解决了Burgers湍流模型中的争议问题,建立了稀有事件的迁移路径的理论框架,提出了设计与分析多物理模型的多尺度方法的一般框架。







方维海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从事光化学过程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模拟工作,发展和改进了势能面极小能量交叉结构优化方法、旋-轨耦合矩阵元计算方法、直接从头算和基于QM/MM框架的非绝热动力学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有机化合物、蛋白分子以及相关体系的研究。







唐 勇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发展了在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区域装载配位基团以调控其催化行为的方法,提出了边臂策略设计金属有机催化剂的理念,设计了系列新型手性配体并成功应用于不对称催化反应,发展了叶立德反应选择性调控的新方法,设计了新型单中心聚烯烃催化剂,部分基础研究成果实现了转移转化。






张东辉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发展了多原子反应量子含时波包理论方法,建立了高精度势能面构建方案,与实验同行紧密合作,在F/Cl+HD反应中发现了新的反应共振态,揭示了其准束缚态本质,并证实共振现象在振动激发态反应中广泛存在。






杨金龙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副校长,从事理论与计算化学的研究,发展了一系列的线性标度电子结构算法,开发了HONPAS程序包,提出了双极磁性半导体的概念、红外光光解水制氢机制、以及认定电子阴离子化合物的理论判据,与实验合作,实现了单分子磁性自旋态控制和双功能单分子器件。







Andy Cooper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著名科学家,在国际上提出了移动机器化学家的概念,“A mobile robotic chemist”的科研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研究领域聚焦在聚合材料、超临界流体、微孔材料、储氢、金属纳米颗粒、有机金属、乳液模板材料和高通量材料方法。






Lee Cronin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自动合成机器人Chemputer设计与开发者,提出并实现了利用价格适宜的、模块化的化学机器系统来合成重要的化学分子。研究重点为非生物构建块衍生的复杂化学系统,包括合成与自组装、分子器件和复杂化学系统。






罗 毅     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讲席教授,从事理论化学研究,发展了具有时间、空间、动量结构的局域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普适理论和计算方法,揭示了单分子谱学图像与分子化学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发展了可视化重构分子化学结构的扫描拉曼埃分辨显微术,预言了局域场驱动的非线性非弹性电子散射新现象并被实验证实。